中秋月圆人团圆
月圆人团圆,华人对中秋节的重视千百年来不变,即使时代变迁,仍有不少人坚持回家过节,且始终钟情于传统应节食品。每逢过节,月饼、柚子、菱角和一壶好茶,必不可少。这是一个和团圆相关的节日,人们在这一天聚首一堂,品茗赏月,开怀畅谈,一起思念远在他乡的亲友。
中秋节的由来
中秋节在唐朝初年成为固定节日;兴盛于宋朝,明清时成为和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。许多描写中秋月夜的古诗都出自唐朝,像是白居易的《八月十五夜湓亭望月》、李商隐的《嫦娥》、张九龄的《望月怀远》,当然也不可不提宋朝文学家苏轼的《中秋月》。
「中秋」一词,最早见于儒家经典《周礼》,《礼记•月令》上说「仲秋之月养衰老,行糜粥饮食。」之所以称作中秋,源于中国古代历法,一年有四季,每季三个月,分别被称作孟月、仲月、季月三个部分,因秋季的第二个月为仲秋,也因农历八月十五在八月中旬,故称中秋。
关于中秋的起源,有多种说法。《礼记》上记载「天子春朝日,秋夕月」,夕月指的是祭拜月亮,说明早在春秋时代,帝王就有春天祭日,秋天祭月的礼制。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相继仿效,逐步传到民间。
另有一种说法是,中秋节原是推翻元朝的起义纪念日。元朝末年,朱元璋领导汉人反抗,约定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起义,军师刘伯温想出将写有「杀鞑子、灭元朝;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」的纸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之计策,派人传送到各地起义军手上。后来,元朝成功被推翻,朱元璋成为明朝第一个皇帝,虽说其后满清人入主,但仍旧庆祝这个象征推翻异族统治的节日。
而我们所熟悉的还包括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,说的是射下九个太阳的后羿求得一包不死药,带回家让妻子嫦娥保管。但三天后,后羿外出狩猎时,心怀鬼胎的徒弟蓬蒙逼迫嫦娥交出服下后能升天成仙的丹药。嫦娥自知不是对手,危机间打开匣子,把药吞了下去。吞下药后,嫦娥身子飘离地面,向天上飞去,因牵挂丈夫,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。
后羿回家后,听侍女们哭诉所发生的事,悲痛欲绝,仰望夜空呼唤妻子,却发现月亮格外皎洁,且有个晃动的影子酷似嫦娥,于是便派人到后花园摆上香案,放上她平日爱吃的蜜食鲜果,遥祭月宫里的嫦娥。百姓知道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,也纷纷摆设香案,祈求平安。从此,中秋拜月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。